案例 | 任性,也是一种美

2020-4-25 21:51| 发布者: 雨天晴心理| 查看: 1832| 评论: 0

编者按:自卑敏感,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人际交往中多持回避态度,但其实你并没有你自己眼中那么差,你只是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和本篇案例中的小季一样活出自己的美与力量!
 


雨天晴心理(公众号yutianqingxinli)出品

咨询师:李想 / 编辑 : 娜子


 

小季,女,24岁,销售,最近三个月失眠,脱发,每天无精打采,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每天都有一种快要窒息的压抑感。

 

来访者自述:


"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我都是穿哥哥姐姐剩下来的衣服,所以内心很自卑,总怕同学瞧不起我。因此也养成了独来独往的习惯。从小到大我的身边基本没什么朋友,直到上了大学。

 

有一次上课我突然来了例假把裤子弄脏了,同一个宿舍有一个女孩看到并提醒了我,并且还把她的外套借给我。之后我跟她便慢慢地熟悉了起来,越聊越发现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说,她是我非常信赖的人,而我对她也是掏心掏肺。大学四年,我们基本没有红过脸。后来毕业,我们决定一起来北京打拼。然而,我们的关系在工作以后就变了。

"



说到这,小季有些情绪失控,她哭着说:“我们俩后来去了同一家教育机构做销售,但是她却频频利用我对她的信任翘走我的客户,开始我还安慰自己是因为她家里缺钱。但是我发现她竟然在其他同事面前诋毁我,说我为了业绩什么都做得出。就是从那晚开始,我几乎整夜整夜失眠,她说我的坏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最近,我经常能感觉到有人在背后议论我。

 

当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小季说:“那天中午我吃完饭回来,看到几个同事围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一走近他们立马就不说话了。有的时候同事多看我一眼,我都感觉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或者是外表有什么问题,感觉整个人都神经兮兮了,我真的好崩溃,最近都没有去上班了……”

 



回避,是对自己的本能保护

———

 

小季的性格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点是行为畏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对付,主要表现特征是:

 

  •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 除了至亲之外,没有或仅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 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回避;


  • 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避不回答问题;


  • 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心理学家认为回避型人格主要由于自卑感引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

 

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尤其这个评价是来自较有权威的人时,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2. 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3. 挫折的影响:

 

有的人由于神经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原来“任性”也是值得被爱的

———


深入的了解之后,我跟小季一起商讨制定了后续的咨询方案:

 

小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性格是源于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因此需要先回到小时候去疗愈一些内在的创伤;然后重新地认知自己,开始对自己有一些正向的评价,提升自尊水平及自我价值;最后就是学会新的与人相处的模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之后,小季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不再回避上班和与人交往这件事。她开心地告诉我说:“之前我从来都不敢对别人说不,有什么不开心不满都憋在心里。那天,我同事做了一件让我为难的事,我竟然拒绝了他,真是太开心了。而且,开会的时候我也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周围的同事都说我现在整个人看起来都特别的‘有劲儿。”

 

听到他们的认可,我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咨询师寄语

———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但其实你并没有你自己眼中那么差,你只是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多去看看自己做到的部分,不断给自己蓄力,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案例作者:李想

雨天晴资深心理咨询师 

期待参与你的人生并陪伴着,

温暖着一起向前,去走出我们想要的未来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扰,可以预约我们的一对一心理咨询,让咨询师来帮您解决困扰。咨询预约电话18500102929,首次咨询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