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我越不幸福?

2016-10-21 12: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166| 评论: 0


编者按我们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有机会活出自我和个性,但也比任何时代都更易孤独和痛苦。在自我社会我之间走过了头,都易导致内心冲突而感到痛苦。研究表明:适当放下自己,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知己主义出品(微信公众号 zhijizy

作者:Marc Wittmann  /  编译:玉言  /  美编:顾燕燕

 


我们每个人

就像行走在城市里的孤岛

—— 案例 ——

♥♥♥

 

作为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实用主义者,Ann向来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她上进、努力,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战斗机,工作、学习、参加各类自我提升的活动,为了成为理想的自己。

 

一个人在大城市,很少回家;也很少参加同学或朋友的聚会,不愿意为了跟自己利益无关的人或事浪费时间,因为要学习、考证,她很少刷微博和朋友圈,有时微信上积累了无数条未读信息,因不愿意开始无休止的聊天,便选择视而不见。

 

工作2年,她的职业瓶颈一直难以突破。每次合作,她总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难以和伙伴达成共识。并且,她通常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力求完美,却对职责之外的事务得过且过甚至漠不关心。

 

她一个人上班下班,一个人读书学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来去如风。她习惯这样没有束缚和牵绊的生活,也常常觉得生活辛苦又孤独,自己已经足够努力,却好像还是不够快乐。偶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得到慰藉,也无法拯救她的孤独。


 

在这个城市里忙碌奔波的人们,很多也和Ann一样,拼尽全力,却依然得不到想要的幸福。如果说父辈们的痛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压抑自我,那我们的痛苦,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过多地以自我为中心同时又极度脆弱,无法应对渴望与现实的落差。

 

我们总是将精力过分集中于自我身上,过分关注自己的问题,很少主动关心别人和社会,与他人关系疏远。就好像是行走在城市中的孤岛,彼此隔离,没什么交集和关联,看似自由,却缺少连接的温度。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

更易出现情绪问题

—— 研究表明 ——

♥♥♥

 

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我想要吃冰激凌,我想看我最爱的电视节目,我想要这个美女或帅哥做我的伴侣。这种享乐的模式,在我们能够吃到冰淇淋、看到喜欢的节目、撩到喜欢的帅哥美女时带来愉悦的状态;同时也容易使我们陷入求而不得的糟糕状态。

 

这种对个人快乐的渴望,会导致快乐的不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的变化依赖于生活中的不可预见事件,这些事情我们或许没有能力去掌控。过于依赖这种自我的、不可控的外部奖励,很容易导致不开心。

 

这个世界的存在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个人需求,这就是为何我们长大后需要去学习的原因。婴儿可能会经历这样的幸福,每次啼哭都能换来奶喝,但是孩童时期当我们一次次发现并不是每一个期待都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受挫,并意识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天堂。


 

一项研究表明,在冥想中解除身体边界的限制会引致更大的快乐。意思是说,当我们处于冥想状态,我们与外界的界限感有所淡化,甚至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种跟宇宙的连接,会让我们产生得快乐的感受。

 

Michael Dambrun Matthieu Ricard在他们称为自我中心模型或忘我幸福模型中,提出了如何成为快乐的成年人的想法。大体上,他们认为当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重要时,自我意识就会增强,这种自我往往伴随着很窄的边界,就像与他人和这个世界隔离一样。

 

相反,一种更加忘我的存在是基于个人与周围世界很弱的分离感,和他人很强的联接感。自我也来自于有益的情感比如同情和爱。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是带着死板僵硬欲望的静态自我,并且经常失望。无私的自我是和他人有联接,并且来自于一种动态的、接受生命中的来来去去的状态,这种动态的状态会引致更多真实的快乐。这个概念与佛法中的无我之境异曲同工。

 

精神病学研究已经表明,第一人称的滥用,会在沮丧的人心里上产生更多的悲痛。一个关于人们为何感到焦虑或沮丧的解释是:缺少与重要人物的联接,这反过来又会导致一种过度强烈的与他人的隔离感。当然,并不是每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有精神上的不稳定,但无论如何,一个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肯定要付出代价。

 

 

失去你的身体边界感

会诱发幸福感

—— 实验 ——

♥♥♥ 

 

201611月《意识与认知》的文章中,Michael Dambrun的经验表明,在冥想中解除的身体界限会引致更大的幸福。有趣的是,实验的参与者不是经验丰富的冥想者,而是普通大学生。他们听着一个21分钟的磁带或者进行全身扫描的冥想或者就仅仅在此时休息。通过比较参加的两组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进行冥想的学生感到他们的身体界限降到一个更低的水平,并且在随后他们也比未进行冥想的控制组更开心。

 

在全身扫描的冥想中发生了什么呢?你被引导着去关注身体的不同部位。刚开始,你感觉到身体和时间流逝的强烈感觉。但是过一会儿后你就失去了肉体自我的感觉,同时你感到你在一种冥想的流动中。Michael Dambrun所表达的就是即使冥想经验不高的人也会在一小段时间后进入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里,自我感有所削弱,而快乐却有所增加。

 

这项研究对于治疗情绪紊乱很重要。众所周知,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其有效性的机制之一可能在于减少自我为中心和随之而来的情绪恶化。


 

另外,这些发现还促进了另一种目前在精神病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使用所谓的调节平衡罐或感官剥夺罐。你漂浮在一个黑暗且隔音的水罐中,里面是接近于正常体温的高浓度盐水,除了自己的呼吸你听不到任何声音,看不到任何东西。你失去了身体的界限感,一会就会感到很放松和愉悦。

 

这种效应称为及时冥想,因为马上你就会进入一种无意识的只有经验丰富的冥想者才有的状态:个人自我感减弱,感到自己与周围的联接。失去你的身体边界感会诱发无私的感觉,永恒和幸福。

 

我们依然主张每个生命,都该活出自我和个性。但,我们如何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有弹性地在自我社会我之间找到合适的度?才能在相对的自由里感受幸福。

 

 

知己主义观点

—— 我们的生活主张 ——

♥♥♥

 

要坚持独立的自我,同时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看完这篇文章,是否有所感触?请加入我们的微信群互动,加群还有机会获得各种优惠和福利哦!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kinzo_c,添加知己主义小助手微信,由小助手拉你进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