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天晴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导语:很多前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并没有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专注的是个人成长,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更勤奋、更努力、更有行动力。在陪伴他们寻找行动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行动不仅仅是动力的结果,也是动力的原因。 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是在感受到动力之后再行动的,并且他们只有在感受到强烈的情感激励时才能感受到动力。 举例子来说,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努力学习的动力来自我们对挂科所带来的种种后果感到害怕。我们选择去学习某种乐器的动力来自于那些玩乐器的人激发了我们的热情。 我们都会因为缺乏动力而懒懒散散,尤其是在我们不应该懒散的时候。我们会在自己懒散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个要完成的目标,可是我们缺乏动力是因为我们无法感觉到任何向上的去完成某件事情的情绪和欲望,而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目标。 情感激励→动力→自愿行为 这个模式操作起来有一个问题:我们生活当中大多数改变和行动的行动是被我们的负面情绪所激发,同时,这些负面情绪也会障碍我们的行动。 有人想要改善他和母亲的关系,他的情绪一定是消极的,伤心、难过、愤恨或者逃避,这些情绪其实是跟他和母亲修复关系的需要是矛盾的。 有人想要减肥,他们一定为自己的身材感到羞耻,这样的情绪让他们更愿意呆在自己家的沙发上,而不是去健身房开始运动。 过去的创伤、消极的期待、愧疚的感受、羞耻和害怕都会激发我们的逃避,逃避那些我们需要行动来克服的创伤、消极的期待、愧疚的感受、羞耻和害怕。 这个链条不仅仅只有这三个部分,而是一个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循环: 激励→动力→行为→ 激励→动力→行为→Etc 行为本身可以带来可以带来更多的情感反应,继而激励你更多的行为。了解了这个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建立我们的模式: 行为→ 激励→动力 总而言之,当你缺乏动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尤其是做出生活中巨大改变的时候,先行动,你可以从任何小事开始,然后利用行动带来的情感激励作为动力,激发自己更多的行动。 针对那些内心有恐惧的人,想得太多的人,还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人,我们会先督促他们有所行动,既然你来到这里,想要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那就去做,从任何事开始做。 我们发现,一旦他们做了什么,哪怕是特别微小的行动,也会给他们激励和动力去做的更多。他们已经给自己发送了一个信号,“好的,我做了,我猜我还能做更多。” 不可避免的,行为总是会发生,这一刻或者下一刻。动力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激励也一直都存在,所以为什么不现在就动起来呢?这会让我们更快的达到目标。 就好像数学老师经常教我们的,当你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题,不要绞尽脑汁的想,先写点什么,然后你的大脑就会随着你的行动找出解题的方法。在生活里也是一样的,一个小小的行为会带来新的主意,一步一步我们就能解决生命的难题。干坐着想,是想不出答案的。 美国有个作家写了七十多本小说,有人问他他是怎样持续获得写作的灵感和动力,鉴于大部分作家都遭受着严重的灵感匮乏和和拖延症。这位作家说,“我每天都写200个字,无论写的多糟糕。”当他能够写200个字,他就能写的更多,写作这个行为本身就会激励他,在他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就写下千言万语了。 知己主义观点: 无论在哪个行业,这都是非常有用的方法。成功与天分和学识并没有什么关系,成功来自于持续不断的行动,和行动带给我们的动力。只要坚持,你可能还没想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就成功了,你可能没有任何天分但还是成功了,但是没有行动的话,你永远都不会成功。 来源 | 雨天晴(www.52ytq.com) 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