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炮拯救不了你的“爱无能”| 约炮背后的痛

2016-7-14 21:53| 发布者: 汪翱翱| 查看: 8234| 评论: 0|原作者: 雨天晴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来自: 雨天晴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约炮”一词,常常让我联想起几年前流行过的一个新创词——爱无能。它源于同名书籍,简要含义即:对爱无能为力,渴望爱却不懂如何爱。

 “约炮”现象借由互联网传播披上了光环,一个曾经极其隐晦的行为被毫无顾忌地搬到大众视野之下并呼声提倡,这和现代人的性观念、婚姻观等意识的变化有关。同时,现代人缺乏爱的能力也是一大原因。很多人约炮的背后,其实是对被爱的渴望、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正是由于爱无能,我们宁可选择这种较为保险的短暂关系。


 “爱无能”常见的表现:


 1、过度自卑,觉得自己没钱没颜没条件恋爱。

 2、心理年龄小,觉得谈恋爱累,还不如保持炮友关系,不愿意承担责任,拒绝对任何人做感情承诺。

 3 苛求完美,旷日持久地等待着自己的白马王子梦中情人,结果始终没有遇到一个完美的恋爱对手。

4、自我为中心,喜欢被人追,喜欢被人宠爱,一定要以自己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无视恋人的情绪。

5、受过情伤,不再相信有爱情。即使喜欢上谁还是抱有怀疑态度,带着心计给自己留一手。

 6、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恋爱的目的就是该结婚了。一旦关系确定就什么都无所谓了,满脑子现实问题,怎么攒钱买房子买家具。

 7、避免亲密关系,即便做爱后,也迅速离开。

 8、过度依赖和控制,恨不得24小时黏着爱人。

 9、反依赖、冷漠,保持距离,若非亲密需求,其它时间不联系。

 10、不懂甚至拒绝与爱人进行深入的感情沟通,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造成假亲密。

 ……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爱无能”?


其实爱的能力,并不是我们8090后才出现了问题。而是随着个人主义的日渐渗透,我们的祖辈父辈所崇尚的那套东西越来越难以抑制我们的自我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了。但矛盾在于,我们的心理年龄又普遍偏小,精神上无法处理生命个体面临的孤独与艰难,于是在渴望爱与渴望独立自由之间挣扎。

 从个体性格的角度去追根朔源,“爱无能”还是要回头看我们的原生家庭。因为,我们和外界的关系,由我们儿时跟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们和自己来决定。

 任何功能不良的家庭,都可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懂爱、不会爱。

 约翰.布雷萧在《家庭会伤人》中说:“人若想看到自己,就需要一面镜子,在我们生命的早期,抚养我们的人就是那面镜子,倘若他们接受我们的本能、真正喜欢我们,我们就更有可能建立起自信和自主能力,成为一个独立、健康、有爱的人。”而这样的幸运儿其实是少数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不健全的家庭中成长。



 哪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爱无能?


 ·忽视、关注不够

孩童的基本恐惧会因照顾者的关爱同在而减轻,在经过一段时间适当的分离练习后照顾者的形象就进入孩童的内在自我,形成“内心的恒久对象”,即形成“妈妈还在,妈妈一会儿就回来”的信念,这样孩子会在分离时得以安心。而破碎的家庭、照顾者的缺席等情形,会阻碍内心恒久对象的形成,在成年后会一直依赖环境,向外索取安全感,渴望被关注和照顾。

 ·过分溺爱

过分保护和溺爱,限制孩子自主性的家庭,会阻碍孩子的心智成长。这样的孩子在恋爱中通常任性、孩子气,需要人宠着惯着,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注别人的能力。

 ·过分严苛

父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总是打压和否定,一犯错就要挨打挨骂,这样的孩子可能会造成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双重缺失,害怕、担心、自我否定、完美主义或强迫症等,这可能导致我们对自己和伴侣过分苛刻挑剔、或者彻底跟感受隔离,丧失感受能力。

 ·强烈的控制

家庭中父母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私心的工具,以爱之名来控制孩子,会导致孩子放弃自我,以假我示人。孩子的想法和感觉不被接受,自贬心态渐渐内化。长大以后可能就没有选择和为自己负责的能力,缺乏主见立场,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颠沛流离,寄养

儿时被来回寄养,频繁更换环境的孩子,也是会缺乏“内心的恒久对象”,缺乏安全感,同时他们可能会始终没有家的归属感,成年后频繁换恋人或性伴侣但永不知足。

 ·单亲,和母亲相依为命

父爱缺失,长大以后可能会一直迷恋比自己大的男性,也可能在两性关系里缺乏克制,甚至不惜做小三当情妇。

 ……

 


如何治愈“爱无能”?

 自我价值感不足、安全感被破坏,是导致爱无能的最根本原因。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在充满羞愧和自贬的家庭中渐渐失去自我价值,看不到自己有的、做到的部分,看不到自己的可爱之处。无法爱自己的人,必然也无法给别人爱。

 因而,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爱自己”,是治愈爱无能的第一步。看到自己拥有的部分,看到自己的可爱和珍贵,而不是在不合理的比较中挑剔和责怪自己;看到自己做到的部分,关注和感谢过程中自己的努力;接纳真实的自己,尽管她不完美,却一直陪伴着你;和我们的父母和解,因为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爱……

 第二步,学会接收和感受到别人对你的爱。当你完成的第一步,能够感恩自己拥有的和做到的,那么你就不难看见别人给你的爱。停止自我保护和防御,用开放的心去接受世界对你的温柔和爱。

 第三步,给予别人爱。怎么给?在这里借用萨提亚“爱的五种语言”:

①肯定的言辞——发掘并在言辞中肯定对方所做的事情;
  ②好品质的时间——付出你个人时间,像一起去散个步,共度周末;
  ③接受礼物——能够表达出爱的礼物;
  ④服务的行动——为你的配偶做一点事,任何一件你觉得对他她而言意义重大的事;
  ⑤身体的接触——亲吻、拥抱、拍背、握手、同房等;

 己主义观点:

约炮并不能拯救我们我们的“爱无能”,如果我们真正想要的是爱与幸福,那么唯一的方式就是从爱自己开始,去学习如何爱。


 


案例分享︳约炮背后的痛——弥补缺憾

 如果你是一个自由主义者,那人生会有一个天大的难题——你无法摆脱对人际温情的眷爱和贪恋。

 “其实每次约完,我都会后悔,痛恨和厌弃自己,我不明白为什么总是经不住孤独寂寞的考验做这么恶心的事情……”

 讲到这里时H有些情绪,表情看似无奈、悔恨和羞愧……本来以为这期话题敏感可能约不到她,我非常感动她愿意分享过去那些她不愿意提起的往事。

 H是个漂亮清爽的女孩,只是比较安静内敛,她是个特别上进努力的女孩,经常独来独往一个人工作、学习、健身和参加各种活动,朋友不太多。也有追求者,可自从两年前初恋的结束,她一直保持空窗期。她一直觉得,宁可孤独终老,也不肯将就恋爱结婚,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第实就是因为没有陪我,那时候微信附近的人刚兴起,我约了一个人男的,因为和他聊得还不错,其实我对他有感情的期待。但是见面之后挺失望的,并不是我想象得那么好,于是礼貌性地、机械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分开以后我觉得很后悔……”

 

“后来还有一次,我心情不好,特别想要人陪,于是就和一个在群里认识的男生聊,她说想来安慰我,我知道他什么意思,但我还是让他来了。进门之后我跟他诉苦,听到后面他就不耐烦开始动手动脚,我特别愤怒地把他赶走了,然后一个人在房间了哭了很久……”

H其实对每一次约炮经历都非常不满和后悔,但是每次在情绪失落或是感觉孤独时,就忍不住聊天,约人,结束了继续悔恨,循环往复。后来为了摆脱这种死循环,她开始做心理咨询和上一些成长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她了解了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了解了她约的背后究竟是一些什么模式。

她从小和母亲长大,父亲只有在过年会带她回奶奶家过年,爸爸温柔体贴,总是给他很多妈妈给不到的温情,每次过完年她都特别舍不得离开爸爸。而妈妈是个极其强势的女强人,对她要求严苛。

 在这样父爱缺失,母亲又施加极大压力的家庭中成长H,渴望父爱、渴望被宠爱和照顾,同时又对自己要求严格,只做“对”的事,因而压抑了非常多的深层渴望。她不随便谈恋爱,因为追求完美和契合,但又无法抵抗对人际温情的渴望,于是在压力状况下会放纵心中压抑的渴望。


 


她的一个模式就是,和周围人交流不多,但当她低落或孤独时,就会特别迫切地想找人依靠;还有就是对爱情和婚姻苛求完美,真正想和他进入亲密关系的男生她都看不上。因而她会选择约炮这种方式释放自己的渴望,但同时她的渴求完美也会给这种经历打上道德的黑点。她不接纳自己,也不接纳别人;她渴望爱,又苛求爱。

 现在,她已经在慢慢尝试改变。“和我妈表达了这些年我的憋屈和难过,也和爸爸表达了我对他的爱和想念。每当自己感到孤独,会选择给爸爸打电话,或者写写日记,看看书;现在每天也都会找个机会欣赏感谢自己;在发现自己又自我苛责的时候懂得叫停,尝试着看自己做到的部分对自己越来越好了。


 

知主义观点:

家庭会伤人,那也许是我们无法挽回的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治愈自己,而不是破罐子破摔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去寻求儿时的缺憾。

来源 | 雨天晴(www.52ytq.com)
           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