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原创)

2016-6-17 13:28| 发布者: 汪翱翱| 查看: 2161| 评论: 0|原作者: 情感|来自: 雨天晴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注:这是一个系列专题,该系列共有3篇文章,想要阅读全系列请关注本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值得”查看。

文:雨天晴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总是带着名为“贬低”的眼镜,把自己看低,久而久之也会真的被人看低;总是跪着,久而久之也没有人会允许她站起来。

有这样一群女孩,外人眼里,她们美丽、好相处、够努力。但是没有人知道,在体面的外表下,掩藏着瑟缩的灵魂。她们不敢在任何人面前展露自己的脆弱,也不相信别人能接受她的狼狈。即使遇到动心的人,她们也会选择放手,因为走入亲密关系对她们而言,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她们害怕暴露出最真实的样子,因为她们觉得,最真实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具体行为表现

1.思维狭窄,热衷评判

她会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方必须按照这个标准,完成她的设想,用她想要的方式去爱,才是真正的爱。可是,当她已经预设世界上不会有人真心爱她,别人就绝无可能达到她的全部期待。最后,她一定会证明:果然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无条件爱我。

2.喜欢与别人比较

因为对自己不认同,于是总想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找优越感。因为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所以总是想找个参照物来进行对照。比较的对象可以是某个闺蜜,姐妹,同事,甚至陌生人。她们总是在默默观察他人,暗暗比照自己,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衡量自己。当别人感受到这种物化彼此的暗暗较量,也会感到不舒服,进而影响双方感情。

3.缺乏信任,喜欢试探

无论对方如何真心,也无法信任。在两个人的交往中,常常会试探对方,验证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如果我注销你的游戏账户你是不是就不会爱我了?如果我们家族有世仇,你是不是就会放弃我了?如果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没有化妆,我们是不是就不会一见钟情了?

她的内心总是有许多的不确定,而这些不确定全是源于对自己的不相信。

久而久之,对方也会觉得自己永远不被信任,破坏双方关系。

4.低下去?端起来?

(1)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得,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把姿态放得很低。诚惶诚恐地给对方塞东西,希望付出能增加她的价值,填补她以为的两个人之间的差距。

但是,这种低自尊状态下的付出往往让真正爱她的人感到如坐针毡,而让不够爱她的人更加洋洋自得、肆无忌惮。总是带着名为“贬低”的眼镜,把自己看低,久而久之也会真的被人看低;总是跪着,久而久之也没有人会允许她站起来。

(2)因为觉得自己比对方低,又害怕对方看出来,反而更要端起架子,做足姿态强撑。因为觉得自己不值,就要求对方给得更多,仿佛得到的可以证明和增加她的价值。她就像是坐在轿子上,下面必须有人抬着,才能晃晃悠悠地处在高处颐指气使。但是抬轿子的人总是会累的,哪天一撂挑子不干了,她从轿子上下来,会更不知如何自处。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1.“做得好才能得到爱”

中国的父母大多认为,对孩子要赏罚分明。这个观念本没有错。可是在实际应用中,父母往往忽略了,在对事情进行奖惩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奖惩虽有条件,爱却没有条件。自己的态度是针对事情,而不是针对孩子。

如果,当孩子取得好成绩,回家后就是拥抱和掌声,考得不好,就是冷漠或责骂。他们会觉得,只有当自己“够好”,才配得到父母的爱。

当他们成年,要面对爱情和婚姻,他们很难感到安全。他们渴望有人能无条件接纳他们、爱他们,但是事实上又并不相信这样的爱真的存在。在他们眼里,天然的自己是不配被爱的。可是经过修饰后,真的吸引到他们期待的爱人,他们的内心依然空虚、孤独,因为对方爱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自己。

2.打压式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尚打压式教育的。做的好的部分,不可以过分表扬;不恰当的部分,却要严厉纠正。经过努力取得好成绩,父母虽然很开心,也会正色地嘱咐,不要太骄傲,不要得意忘形。如果持续表现得很开心,父母也许就会开始泼冷水了,告诫我们小心乐极生悲。

更有一些父母,也许是因为他们自身长久以来没有处理的愤怒,也许是因为绝对化的要求。但凡子女做的不合心意,便会大声辱骂甚至人身攻击,将所有失败都归咎于孩子。“你为什么这么笨!”、“这种小事情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这些在中国家庭中似乎习以为常的话,却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在打压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很难真正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也很难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3.多子女家庭中的偏爱

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其中一个孩子较为偏爱,而对其他孩子较为忽略。被忽略的孩子很可能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比起承认父母的偏心,这样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受。

有的时候,父母也许并不是真的偏爱某个孩子,而是因为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给每个孩子一样多的关注。还有的时候,父母因为精力有限,可能已经尽力平等对待,也还是不能使每个孩子得到足够的关注,也会让孩子有不被爱的错觉。


雨天晴知己主义观点:

不认同自己的人,别人给再多的认同,自己也无法认同。不爱自己的人,别人给再多的爱,也不觉得足够。陪伴我们最久的人,不是父母,不是伴侣,不是子女,就是镜子中那个你不满意的自己。接纳自己,才有接纳这个世界的可能。

      知己主义(公众号:zhijizy)



返回顶部